密码修改

请您修改当前登录密码,否则就无法进行其他操作!

Power Electronics

Self-PacedLearning independently at any time
Join 113Add to Favorate

Course description

电力电子(Power Electronics)这一名称是在上世纪60年代出现的,它是由电子学、电力学和控制理论三个学科交叉而形成的。电力电子利用半导体电子器件实现电能变换,有时也称为功率电子技术,目前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。例如,将交流电能变换成直流电能或将直流电能变换成交流电能;将工频电源变换为设备所需频率的电源;在正常交流电源中断时,用逆变器(见电力变流器)将蓄电池的直流电能变换成工频交流电能。应用电力电子技术还能实现非电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。例如,利用太阳电池将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。与信息电子技术不同,电力电子技术变换的电能是作为能源而不是作为信息传感的载体。《电力电子》是电气工程专业必修的学科专业课,是应用于电力领域的电子技术,主要研究如何使用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变换和控制。本课程主要讲授电力电子的应用,基本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特性,不同应用场景中的电能转换电路,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该领域的基本原理和电路分析方法。

Syllabus

以章节名称方式安排教学内容

章节名称

主要教学内容

(主要知识点)

教学周

学时安排

教学方法

(仅列名称)

第一章

背景介绍

主要介绍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背景及其主要应用场所

第一周

4

课堂讲授

案例教学

讨论

第二章

稳态分析

简单介绍Buck电路

伏秒原则、电容充电平衡原理、小纹波假设

案例分析:Boost变换器

案例分析:Cuk变换器

二阶低通输出纹波计算

第二、三周

8

课堂讲授

案例教学

讨论

第三章

等效稳态电路模型

等效DC变压器模型

电感损耗分析

等效电路模型搭建

输入侧模型

半导体器件损耗分析

第四周

4

课堂讲授

案例教学

讨论

第四章

功率开关器件

开关器件的四象限工作状态

不同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

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应用

第五、六周

8

课堂讲授

案例教学

讨论

第五章

非连续导通模式

非连续导通模式的原理与边界条件

非连续导通模式下变换器的电压增益

案例分析:以Boost电路为例深刻了解非连续导通模式

第七周

4

课堂讲授

案例教学

讨论

第六章 磁性元件模型

经典电磁理论

电感模型

变压器模型

耦合电感模型

第八周

2

课堂讲授

案例教学

讨论

第七章

变换器拓扑衍生方法

变换器的反向与级联

基本开关网络

差分结构

第八周

2

课堂讲授

案例教学

讨论

第八章 DCDC变换器

非隔离DC/DC变换器

隔离性DC/DC变换器及其案例详解:反激、隔离Buck、正激、隔离Boost、等不同的隔离变换器

第九、十周

8

课堂讲授

案例教学

讨论

第九章

不可控整流电路

基于二极管的不可控整流电路

案例详解:不同负载情况下的单相、三相整流电路

第十一周

4

课堂讲授

案例教学

讨论

第十章

可控整流电路

基于晶闸管等可控器件及二极管的可控整流电路

案例详解:单相和三相的全桥、半桥可控整流电路

第十二周

4

课堂讲授

案例教学

讨论

第十一章

谐波分析与功率因数矫正

基本交流概念回顾

谐波产生原理与功率因数

功率因数矫正技术

案例详解:整流电路中谐波含量分析

第十三周

4

课堂讲授

案例教学

讨论

第十二章

方波逆变器

逆变器基本原理、特性及功能

方波电压源逆变

方波电流源逆变

多逆变级联与多电平技术

第十四周

4

课堂讲授

案例教学

讨论

第十三章

PWM逆变器

脉宽调制基本原理

脉宽计算与调制技术

谐波分析与消除特定谐波

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

滞环控制

第十五周

4

课堂讲授

案例教学

讨论

第十四章

AC/AC变换器

AC电压控制

AC功率控制与AC斩波电路

AC变频电路与矩阵变换器

第十六周

4

课堂讲授

案例教学

讨论

 




Learning target

本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综合考虑了国家战略,学科内容,与学校定位。从国家层面看,课程需要服务国家“双碳”战略,培养新一代“电气”人,引导其建立专业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。从学科层面,电力电子是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五大二级学科之一,期望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:1)了解电力电子应用场景;2)理解基本功率器件的特性;3)掌握该领域的原理和分析方法;4)熟悉不同应用中的电能转换电路。从学校层面看,本校强调“小规模、高水平、国际化”的办学风格,鼓励采取小班教学,通过学科交叉融合,培养一批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。